第41章 滴水之恩-《科举后,我靠种田平步青云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“我……”知满被黄朝怼的哑口无言。
    黄朝心里那点小九九,宁钰门儿清。
    念在他爬山下坡辛苦的份儿,加上也不是他一个人吃,就满足吃货的小小心愿吧。
    宁钰吩咐知满:
    “回去让人连夜准备,明早同马匹一起送来,牛羊鱼鸡鸭鹅兔子,尽量齐全,水果糕点也送一些,以后每隔七天送一次。”
    黄朝冲宁钰竖起大拇指。
    “钰哥儿真是好叔叔,小思源会感激你的。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徐府。
    大老爷、二夫人、三夫人等了宁钰一晚上。
    见她回来,迫不及待汇报两日来的成果。
    首先是大老爷。
    “商会成员表态,鼎力支持知县大人的决策,愿意拿出四成家资用于护卫南里县。”
    “另外城北王员外说他能搞到兜鍪,数量太多不行,一两千没问题,我让他尽量多弄来一些。”
    “还有陈记粮铺,他家在成都府有仓库,存粮足够南里县所有人吃三个月,陈老爷愿意捐献存粮,但没有足够的人手运粮。”
    兜鍪,即将士作战戴的头盔。
    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    至于粮食……
    南里县土壤贫瘠,粮食产量远达不到自给自足,现在的余粮,官府储备加上商户储备,只够维持半年。
    如果李小英的三季稻稻种培育顺利,最快也要后年才能实现自给自足。
    但今年、明年,还要外购补充。
    够全县百姓吃三个月的大米,如果单用于养兵,至少够八个月。
    必须拉回来!
    “二伯母,张家武馆有多少人?”
    “弟子三十六,如果加上我爹他们,一共四十一人,不过有四人要演武打戏,能派出三十七人。”
    二夫人猜到宁钰的打算,直接报了可用的人数。
    “让这三十七人明日上午去县衙,听我安排。”
    “好,一会儿我亲自去说。”二夫人应道。
    “大伯,麻烦你通知陈老爷,明天下午前往成都府运粮,另外告诉他,拉回来的粮食,按比收购价多一成的价格计算,县衙买了,虽不能挣钱,也不让他赔本。”
    县衙能有几个钱。
    说是县衙买,其实就是徐家掏钱。
    在场众人心知肚明,但没有一个人反对。
    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,当年老夫人带着三个孩子逃难到县城,三位老爷吃百家饭吃了五六年,徐家发迹也离不开街坊邻居帮衬。
    而为母子四人送上第一碗热饭的,正是陈记粮铺。
    发达后的徐家,之所以还留在南里县,并在这里成立商会,创办书院,也是为了报恩。
    第(3/3)页